【港大推算】6月爆第六波料疫情可控下走向風土病 梁卓偉:須做好兩大準備
發布時間: 2022/03/22 12:49
最後更新: 2022/03/22 19:09
本港第五波疫情近日有所下降,港大醫學院根據數學模型推算,估計截至昨日(20日),第五波疫情總感染人數約440萬人,料未來數周感染人數會有顯著下降,在4月中下旬會降至三位數,即1000人以下,估計4月21日會有450萬人受到感染,而死亡個案亦會增至8,383人,認為目前要決定香港未來抗疫前路是選擇繼續「清零」或「走向風土病」。
港大亦推算,若按政府公布的路線圖放寬社交距離措施,並假設6月1日起全面開放,第六波疫情高峰期或於6月初首個星期左右出現,並會維持約2個月,屆時再多221萬人受到感染,以及再多約1540人離世。即看:【下一頁】
港大醫學院根據數學模型推算,估計截至昨日(20日),第五波疫情總感染人數約440萬人,置信區間為430萬至450萬,料至4月21日,總感染人數會增至450萬人,置信區間為440萬至460萬,而死亡個案亦會增至8,383人,置信區間為7588至9241人。
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表示,若本港在4月21日前沒有新型變種病毒或出現大規模出行數字反彈,本港將會面臨兩個選擇,包括是選擇繼續「清零」或「走向風土病」,但他強調一定要凝聚共識,做最好的準備。
他解釋,若本港選擇繼續實施「清零」,則須要進行全民核酸檢測,同時也要做多項準備,包括將確診者隔離、安排密切接觸者及次密切接觸者檢疫、考慮如何處理帶有病毒殘餘的感染者等。
不過他坦言,不論是內地專家及本地專家都認為,本港做全民檢測的最佳時機在今年一月底至二月初,即做全民檢測的最佳時機已過,而全民檢測時也需做3輪以上,否則難以揪出所有確診者:
當社會只有400多萬人已受感染,餘下來的感染者也難以發現,因為有可能是隱形傳播者。
他續指,除全民檢測外,本港的邊防的防控一定要比第五波爆發初做得更好,包括如何在檢疫酒店中做到「滴水不漏」,避免再次出現因檢疫酒店「走漏」而再次出現疫情的爆發:
選擇清零的好處是可以令本港返回第五波之前的情況,但亦要警惕不要再重蹈爆發第五波的情況,要將機場以及檢疫酒店的防疫做得更好。
至於另一選項就是疫情在可控下逐漸走向「風土病」,他說,其最大的目標是要「減重症、減死亡、減醫療負荷」,包括確診者入院數字不可超過醫管局可承受的能力,以及需要將死亡個案減至最低,屆時也不需要做圍封或全民檢測:
一定要可能將死亡個案減至零,但要將死亡率減到最低,病床可載量遠遠高於感染人數,「永遠都係床等人,唔係人等床」。當有端倪發現醫療系統將會出現超負荷,就需要加強或收緊防疫措施。
梁卓偉表示,留意到在「清零」或「走向風土病」在政治上有不少爭拗,但坦言在醫學角度上,兩個選項只是「早與遲」的分別,又坦言第六波一定會出現:
政治層面一定有爭拗,我都留意到,但其實科學上,這兩個不過早及遲之分,全世界科學家差不多全部同意,新冠病毒一定會長久留在人類世界,自然科學很簡單,選項一(繼續清零)是一個中轉站,選項二(走向風土病)是一個終極站,其實兩個選項都是同一條路,只是時間性的問題。
他強調新冠病毒不可趕回動物世界,而是會長久留在人類世界,除非一直保持嚴格的防疫措施,否則第六波一定會來臨。
第六波一定會來,除非這個緊急的狀態會永遠不停止,只要終有一日會決定將措施慢慢放開或放寬至新冠疫情前,就一定會有新一波。
他指出基於科學及公共衞生的理論,認為在疫情可控的情況下,逐漸走向「風土病」的策略可能會比較安全,「早少少做可能會比遲少少做更安全」而社交距離措施可逐步放寛。
他解釋,新冠病毒不可能再好像沙士病毒一樣返回宿主,加上現時仍未找到一款只要打一針就可「終身免疫」的疫苗,亦不會在一年內見到會有,故最好、最有效的免疫是「混合免疫」,即透過自然受感染所產生的抗體及接種疫苗所得的抗體。
他說,目前已有約6成人被動感染,形容是極不理想的情況,但他們亦已有一定抗體,而餘下約4成未受感染的市民,若在未來一個月,當局能夠提高疫苗接種率、增加採購新冠口服藥、市民亦更有處理確診經驗時,或可於可控情況下產生「自然免疫」。不過他認為若採取這個策略,需要考慮多個未知數,包括新變種病毒的致命率等。
梁卓偉指,自然感染不代表終身免疫,如選擇走向「風土病」,最重要是打齊三針或至少打兩針疫苗,並引述研究數據指,打兩疫苗已有90%防重症,打齊三針更達至98%保護力,建議現時要把各年齡層,尤其是60歲以上長者打齊三針的比率要提升至9成以上。
他亦強調並非為政府做選擇,只是希望可以盡早做決策,讓社會凝聚共識,同時需要做好兩大準備,包括長者打三針疫苗,以及藥物供應,希望可以參考外國模式,「速遞藥物上門」,幫助減重症(詳情即看:【下一頁】)。
至於疫情之下,不少人都出現抗疫疲勞,甚至有抑鬱或焦慮情況。港大公布最新精神健康數據,指港人在今年1月出現抑鬱的數字與2019年社會事件的數字相近,即差不多每10人就有一人出現抑鬱情況,而出現焦慮症狀比率高達13%至14%,即每7至8人就有一人感焦慮。
【TOPick診症室】疫下兒童難學習社交技巧 專家拆解4個重要階段
《香港經濟日報》TOPick新聞「第三屆全港小學生中文作文大賽」立即參加:https://bit.ly/3CrwGul
私家醫院治療新冠病人:https://bit.ly/3icwPZ8
23間醫管局指定門診,預約及關愛專線:https://bit.ly/36kaO80
HKET APP健康台更多都市疾病影片:https://bit.ly/3cNFwr7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。立即下載:https://bit.ly/34FTtW9
記者:李榮忠、郭詩詩